老人帮儿女带娃,本是出于心疼年轻人的一片真心。
可在现实中:
有些老人掏心掏肺的付出,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。
甚至说,反而让自己活得越来越“廉价”。
当然,这里并不是说老人的付出不值钱。
而是那些毫无边界的退让、不求回报的牺牲,渐渐让儿女觉得理所当然,忘了感恩。
所以今天,咱们就一起聊聊,带娃时最容易显得“廉价”的三个行为。
但愿你一个都没有。
01.无底线贴补子女,掏空养老本小区里的陈大爷总说:
儿女压力大,我这当父母的,帮衬点是应该的。
展开剩余85%于是,他每月4000多的退休金,几乎全花在孙子身上。
比如奶粉、尿不湿、玩具,甚至就连儿子儿媳的房贷,他都得帮着还。
时间一长,儿子儿媳习以为常。
上个月孙子过生日,儿子直接开口说要让陈大爷出钱买个进口早教机。
陈大爷囊中羞涩,支支吾吾半天。
结果儿媳脸一沉说:“爸,你这点钱,都舍不得给你孙子花”?
听见这话,陈大爷心里像是被针扎了一样。
恍然之间,他才明白过来:
年轻时给自己攒下的养老钱,本是为了生病时不求人,可如今却成了儿女眼里“该给的钱”。
俗话说:凡事,过犹不及。
老人的积蓄是救命钱,是晚年的底气,并非是儿女的“自动提款机”。
偶尔贴补是情分,但无底线掏空自己,只会让他们觉得“父母的钱,不用白不用”。
甚至变本加厉的索取,却从不说一句感激的话。
明代《增广贤文》中有云:升米恩,斗米仇。
对应到父母与儿女身上,也是如此。
老人的过度付出,看起来是把爱意拉满,但却会滋养出儿女的贪婪,让你的好和付出,变得廉价。
而真正聪明的老人都懂得:
养老钱要攥在自己手里,偶尔帮衬可以,但也得让儿女明白“钱来之不易”。
只有你在带娃过程中,知道节俭和分寸,年轻人才会懂得珍惜,对你多一份敬重。
02.包揽一切家务,把自己当免费保姆楼下的王阿姨自从住进儿子家带娃,就成了“全能保姆”:
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饭,送孙子去幼儿园后,回来打扫卫生。
中午匆匆扒口饭,又有给全家人准备晚饭。
等到了晚上,又得给孙子洗澡、讲故事。
而儿子儿媳下班回家,就往沙发上一窝,躺着刷手机。
但凡孩子有点事,抬头就喊妈。
有次王阿姨累得感冒发烧,想让儿媳洗碗。
结果她儿媳坐在椅子上当即回了句:“妈,我去洗澡,你反正没啥事就顺手洗了呗”。
那一刻,王阿姨突然觉得:
自己这两年的付出,就像是空气一样,没人在意。
其实,老人帮忙带娃本是情分,但如若把洗衣做饭、打扫卫生全部揽在自己身上。
甚至连儿女本该做的事情,都全权代劳。
那么本质上是在剥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。
你觉得你在心疼他们,可他们却觉得“你反正闲着也是闲着”。
久而久之,你的辛苦成了“理所当然”,你的付出也越来越不值钱。
老话说: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
对于带娃的老人来说,更得如此。
有时,适当的“偷懒”才是真正的远见和智慧。
比如年轻人下班后,让他们带娃,自己可以有喘息之机。
比如等到了周末,把孩子交给他们,给自己放个假。
只有当你往后退一步,年轻人才能往前进一步。
当他们亲身体会到家务的繁琐、带娃的艰辛,才会懂得你的不易,你的付出才显得珍贵。
03.过度忍让纵容,不敢表达需求张奶奶性格温和,带孙女时总是“忍”字当头,觉得“家和才能万事兴”。
明明自己吃不了辣,但为了迎合儿子儿媳的口味,从未提过一嘴。
明明自己腰不好,想让儿子儿媳晚上多带带孩子。
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,怕他们嫌自己“事多”。
但结果呢?
儿媳变本加厉的挑刺,儿子也对她越来越不耐烦。
张奶奶心里的委屈堆成了山,却只能偷偷抹眼泪。
有句老话说:马善被人骑,人善被人欺。
对应到亲子关系里,也是如此。
当然,这里的“善”并不是指善良,而是老人没有底线的忍让。
尤其是在带娃时,适当妥协是智慧,但事事委屈自己、不敢说“不”,只能让儿女慢慢忽略你的感受。
当你的需求被压抑的越多,你在他们心里的位置,就越来越不重要。
到最后,就连你的付出,以及默默无私的奉献,都变得寡淡如水,难以被珍视和看到。
其实,真正的家庭和睦,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忍让,而是互相体谅。
腰不好就直说:“今晚你们带孩子,我得歇歇”。
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就讲:“我年纪大了,吃不了太辛辣的东西”。
只有敢于表达需求,才能让儿女意识到“父母也需要被照顾”。
同时,你的“不委屈”,才会换来他们的“更在意”。
老人帮儿女带娃,是出于爱和心疼。
但这份爱,要有分寸、有底线。
要知道:
不是掏光养老钱才叫付出,不是包揽一切才叫心疼,不是忍气吞声才叫和睦。
真正有价值的付出,永远都是带着点边界感的:
我的钱要留着养老,你的责任要自己承担,我的需求要敢于表达。
当你活的有底气、有原则,儿女才会懂得珍惜与尊重。
你的爱,也才会更有分量,而不是变成“廉价”的理所当然。
最后,愿每个帮儿女带娃的老人,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,被疼惜、被看见。
发布于:陕西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